夏季高温防中暑,中西合力守健康
近期晴热高温天气持续在线,日最高气温连续突破38℃,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最高橙色预警信号。近日区总医院急诊科接连收治多例中暑患者,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,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,中医称之为“暑厥”或“痧证”,认为其因“暑热之邪”侵袭人体,耗气伤津所致。
牢牢掌握科学防治知识,结合传统中医智慧,是安全度过三伏天的关键。
一、 认识中暑:身体的“高温警报”
(一)先兆中暑:头晕头痛、口渴多汗、四肢无力、注意力不集中,体温可能略高(<38℃)。
(二)轻症中暑:除先兆症状加重外,体温升至38℃以上,面色潮红或苍白、大汗淋漓、皮肤灼热或湿冷、脉搏加快。
(三)重症中暑(热射病):最凶险!体温常超过40℃,意识模糊甚至昏迷、抽搐、无汗。
二、 西医预防:主动避暑,科学补水
(一)避开高温:尽量在10点至16点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活动。外出务必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使用防晒霜。
(二)足量饮水:主动、少量多次饮水(推荐每小时200ml左右),勿等口渴再喝。出汗多时,适量补充含盐分的饮品。避免酒精、咖啡因及大量糖分饮料。
(三)合理饮食与穿着:饮食清淡,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。选择轻薄、宽松、透气的浅色衣物。
(四)关注高危人群: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孕产妇、慢性病患者(心血管病、糖尿病等)及户外工作者需格外警惕。
三、 中医防暑:顺应自然,调和身心
中医强调“未病先防”,夏季养生重在“清心祛暑、益气生津”。
(一)食疗防暑:常饮绿豆汤(清热解毒)、菊花茶(清肝明目)、荷叶粥(清暑利湿)、乌梅汤(生津止渴)。适量食用西瓜(“天然白虎汤”,清热解暑)、苦瓜、冬瓜等当季瓜果。
(二)起居有常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耗伤阴津。中午可适当小憩,避开暑气最盛时活动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,强调顺应四时变化。
四、急救四字诀:移、降、补、送!
(一)移阴凉: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通风处,并解开衣扣。
(二)降体温:积极物理降温(冷水擦拭、冰敷大血管、扇风),并密切观察。
(三)补水分:及时补充含盐饮料,如淡盐水、运动饮料等。
(四)送医院:重症中暑(尤其热射病)必须立即送医!立即拨打急救电话!在等待救援时,快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,脱去衣物,用冷水或冰水持续擦拭全身(重点: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),扇风帮助散热,切勿延误!
暑热虽盛,防范有方。掌握中西医防治要点,保持警惕,科学应对,我们定能安然享受夏日的明媚与活力。健康度夏,从此刻的行动开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