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养生,重在收敛润燥
今日处暑,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,凉爽的秋季正式来临。"处"即终止之意,表示暑天到此为止。此时气温逐渐下降,昼夜温差增大,空气湿度降低,燥气开始盛行。
从中医角度看,处暑是天地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的过渡时期。人体阴阳气血也随之产生变化,养生重点应当顺应"收敛"这一自然规律。
气候特点与人体影响
处暑后,自然界呈现明显变化:白天热,早晚凉,雨水减少,空气干燥。这种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三方面主要影响:
肺脏易受邪侵。秋气通于肺,燥为秋季主气。肺喜润恶燥,最易被燥邪所伤,导致口干咽燥、干咳少痰等不适。
脾胃功能较弱。经过漫长夏季,人体脾胃功能多有所减弱。天气转凉后食欲改善,若不注意节制,容易加重脾胃负担。
情绪易波动。秋对应七情之悲忧,人们易产生凄凉、忧郁之感,即所谓的"悲秋"情绪。
饮食调养:润燥健脾
处暑饮食当遵循"润燥、健脾、益气"原则:
适当增酸减辛。多吃葡萄、山楂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;减少葱、姜等辛辣食物,防止发散太过损伤津液。
多食滋阴润燥之品。芝麻、蜂蜜、百合、银耳、梨都能有效缓解秋燥。处暑时节宜食鸭肉,其性凉味甘,有滋阴养胃之效,正是"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"的养生智慧。
健脾益胃食物。山药、南瓜、小米、红枣都能帮助恢复脾胃功能。
适时补充水分。应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,可适当泡饮绿茶、菊花茶,避免冰镇饮料损伤脾胃。
起居运动:保暖缓形
处暑后应调整作息,早卧早起,保证充足睡眠,顺应自然界"秋收"规律。
注意保暖防凉。尤其要重视腹部、背部和关节的保暖。虽然民间有"春捂秋冻"之说,但体质较弱者及老人儿童应及时添衣。
运动保健以"收敛"为主。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度,避免大汗淋漓。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凉爽时分。
情志调养:安宁定志
秋季在情志方面应保持安宁祥和,以缓秋刑。
保持乐观情绪。多与亲友交流,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,避免悲秋情绪。
每天可抽出10-15分钟静坐或冥想,有助于收敛神气,减轻压力。
培养室内兴趣爱好,如书法、绘画、音乐等,既能陶冶情操,又能避免秋季忧郁。
常见问题预防
感冒咳嗽:随时增减衣物,避免受凉。轻微干咳可用梨炖冰糖食用。
胃肠道疾病:注意饮食卫生,不吃腐败变质食物,避免暴饮暴食。
秋燥不适:多喝水,多吃滋阴润燥食物,必要时使用加湿器。
过敏性疾病: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,注意保暖防感冒。
处暑时节,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阴阳转换,及时调整生活方式。通过科学饮食、合理起居、适当运动和情志调节,我们能够平稳度过季节交替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记住,处暑养生重在"收敛"二字,希望大家都能健康舒适地迎接金秋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