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伏天必试】督脉灸扶阳祛寒,冬病夏正当时

 

三伏天,介于小暑与处暑之间,乃一年中阳气鼎盛、湿热交织的黄金时段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此时阳气外浮体表,腠理开泄,正是“冬病夏治”的天时之机。督脉灸法借天地阳旺之势,以姜艾温通之力,直透督脉阳脉之海,可深层温养脏腑、驱散寒湿,实现“治未病”的养生智慧。

2025年督脉灸开展时间】

伏前加强:7月11日—7月19日

初伏:7月20日—7月29日

中伏:7月30日—8月8日

末伏:8月9日—8月18日

上述时间的周一到周五上午9:30—11:30,下午2:00—5:00开展(阴天、雨天除外),须提前预约。注意避免频繁施灸,每次督脉灸间隔时间为7-10天。

1.咨询地址:区总医院1号楼(门诊)五楼5号诊室针灸推拿科

2.咨询电话:楚医生(15056478398)

 

 

什么是督脉灸】

督脉灸被称为灸中之皇,又名长蛇灸,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,集经脉、腧穴、药物、艾灸于一体,具有益气通督、温补肾阳、逐瘀散寒等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。在人体后背正中线上,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的这段距离,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。古人称之为“阳脉之海”。脉如其名,就如同汪洋大海,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,并把这些阳气输送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里之处,发挥温煦机体,抵御外邪的功能

图片2.jpg


督脉灸六大核心功效

1.调和阴阳:平衡寒热失调,改善上热下寒体质,提升机体自愈力。

2.疏通经络:化解气血瘀滞,缓解颈肩腰腿痛,改善微循环障碍。

3.温肾强身:补益肾阳,改善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等阳虚诸症。

4.行气活血:促进气血运行,告别手足冰凉,焕发容颜红润光泽。

5.驱寒除湿:深层驱寒排湿,缓解关节沉重,改善痰湿体质。

6.引邪外出:借三伏天阳之力,透皮拔毒,排出伏藏体内的沉疴痼疾。

图片3.jpg

 

 

【督脉灸适宜人群】

1.疲惫“打工人”:长期熬夜加班、久坐空调房,常感浑身沉重、精神萎靡,记忆力下降,工作效率低下。

2.“怕冷星人”:四季手脚冰凉,腹部、后腰畏寒明显,经期小腹冷痛,穿再多也难捂热。

3.疼痛困扰者:肩颈僵硬酸痛、腰椎间盘突出反复发作,阴雨天关节肿痛难忍。

4.易感体质人群:换季易感冒,鼻炎喷嚏不断,支气管炎频繁发作,免疫力较弱。

5.肠胃“小脆皮”:稍食生冷即腹泻,饭后胃胀不消化,食欲不振,打嗝嗳气频繁。

6.特殊时期女性:备孕调理、产后虚寒、更年期潮热多汗又怕冷,身心双重不适。

7.体质失衡人群:痰湿体质易水肿虚胖,血瘀体质手脚麻木,

特禀体质过敏频发,亟需调理改善。

图片4.jpg

 

 督脉灸的禁忌症

督脉灸虽疗效显著,但并非人人适用,以下情况应避免:

1、孕妇、哺乳期女性、崩漏患者(可能影响胎儿或加重出血)。

2、热性体质(如高热、脓包、怕热不怕冷者)。

3、严重心脏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压未控制者,以及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。

4、皮肤破损、过敏体质或对艾灸材料(如生姜、艾绒)过敏者。

【督脉灸后注意事项】

1、注意施灸的时间,不要在饭前、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。

2、灸后饮食忌生冷辛辣、肥甘厚味及鸡鹅鱼腥发物等。慎洗冷水,可用温水,避风寒。身体元气虚弱,脾肾亏虚的,在调理期间要节房事。

3、体质过于虚弱者、老人、小儿及孕妇等慎用此法。

4、施灸后如有局部发红、发紫或发黑,此乃灸所拔之“瘀毒”溢于肌肤而致,不久即可消退,请勿惊慌。如灸出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,如水泡较大,可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。

5、有灸后身体不适者,如身热感、头晕、烦躁等,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,引少量温开水,或按压合谷、后溪等穴位,可使症状迅速缓解。

6、督脉灸最适宜在背部施灸,青壮年施灸可多;时间宜长;老人、身弱者施灸量应少,时间宜短;儿童不宜。

 

三伏督脉灸,借天时以养阳,通经络以祛邪,诚邀您把握天时,以艾火之力唤醒身体自愈潜能,共赴一场冬病夏治的养生盛宴!